患者“上車即入院” 海南打造15分鐘醫療救治急救圈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記者王洪旭
1月11日上午,萬寧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指揮調度大廳的大屏幕上,顯示了一輛行駛中的救護車車內的畫面以及患者的生命體征信息。
“患者在救護車上的生命體征、救治情況等可實時傳回醫院。”萬寧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卓劍表示,目前萬寧通過“一中心、六站點”的模式打造了覆蓋全市的15分鐘醫療救治急救圈,基本實現了“呼叫即搶救、上車即入院、急診技術向院前前移”的急救體系。
時間就是生命,急救分秒必爭。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將“15分鐘醫療救治急救圈”納入為民辦實事事項,為全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打牢基礎,滿足群眾院前急救需求。
男子突發胸痛 基層醫院成功溶栓“救命”
1月11日上午,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內看病的人很多,醫護人員忙個不停,救護車剛送完病人回來,又立即出發了。
每年冬天,眾多候鳥老人在萬寧興隆過冬。因此,冬天也是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里醫護最“緊張”的時期?!懊康蕉?,大量北方的‘候鳥’老人來到興隆,院前急救需求量大。”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院長范平云表示,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胸痛救治單元救援覆蓋興隆區、南林鎮等四個鄉鎮的常住人群約11萬人,另外冬季候鳥人群約5-10萬人。
如今,雖然面臨繁重的急救任務,但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的醫護人員都不再“慌”了,因為興隆急救站點的設立,給了他們足夠的底氣面對突發就診情況。
2023年3月,萬寧市120興隆急救站在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掛牌,同時配備了救護車和急救醫護人員。這是萬寧市第一個基層急救站點,萬寧市人民醫院(市醫共體總醫院)派出急救醫師、護理人員等駐點支援,如今基層醫院的院前急救能力大大提升。
突發胸痛的患者也能在基層醫院完成救治。2023年5月27日下午,43歲的聶先生在體力勞動時突發胸悶痛,到海南興隆紅十字醫院就醫,該醫院胸痛門診護士立即給予心電圖檢查,上傳心電圖至胸痛網絡群,經胸痛網絡群確認為急性心肌梗死。
在萬寧市人民醫院的遠程指導下,評估患者病情,經溶栓篩查無禁忌癥,適合溶栓。隨后,持續心電監護下行重組尿激酶原溶栓,33分鐘完成,溶栓過程順利,患者胸悶痛癥狀即消失,成功挽救一條生命。溶栓完立即轉送萬寧市人民醫院繼續治療。
卓劍表示,此次成功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溶栓治療,為患者轉診上級醫院贏得了寶貴時間,同時也標志著萬寧市胸痛救治單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實現了萬寧市急診急救體系從縣域120醫護人員院前溶栓急救,到基層衛生院醫護人員完成溶栓的急救能力提升。
從 25分18秒到14分33秒 急救反應時間大大縮短
“以前由于車有限、人有限、投入資金有限,院前急救達到現場平均時間為25分18秒。”卓劍表示,2023年以前,萬寧市僅有萬寧市人民醫院和萬寧市中醫院開展急救工作,共12輛急救車,集中在萬城鎮,急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
當時,救護車從萬城鎮出發到達萬寧市最遠鄉鎮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如果開車進村,需要耗費更多時間。然而,搶救生命的過程中,多一分鐘都是對患者生命的威脅。此外,當時的萬寧市級醫院和各鄉鎮衛生院各自獨立,沒有關聯,難以實現協同救治。
那么,萬寧的急救體系如何創新和破局呢?萬寧市進行了有益探索:依托緊密型醫共體,搭建區域急診急救體系。其中,萬寧市結合城鄉功能布局、人口規模、服務需求,深度整合市域醫療衛生資源,于2022年12月建立萬寧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以萬寧市醫共體總醫院(萬寧市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各醫共體成員單位,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各成員單位救治現場、120救護車實現實時指導,形成“社會急救―120院前急救―院內急診―??茀f同―重癥監護”的“一橫一縱”救治體系。
設鄉鎮急救站點,將急救能力延伸至基層。2023年,萬寧市以萬寧市人民醫院為中心,成功建設萬寧市中醫院急救站、120興隆急救站、120神州半島急救站、120和樂急救站、120北大急救站等6個急救站點,打造覆蓋全市東西南北中的15分鐘急救圈網絡。
“經過不斷努力,我們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逐漸縮短,從2023年1月份的25分18秒縮短到了14分33秒,急救反應平均時間大大縮短。”卓劍表示,通過鄉鎮急救站點的建設,以及各急救站點醫務人員能力提升之后,基本實現15分鐘醫療急救,縮短了轄區內的急救半徑,打通了基層急救的“最后一公里”。
上車即入院 救護車+5G急救系統守護生命
“呼叫即搶救,上車即入院,急診技術向院前前移?!比f寧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卓劍表示,萬寧通過5G急救系統信息化平臺建設,為救護車安裝5G設備,并配備監護儀、氣道管理設備、呼吸機、除顫儀、心電圖機等設備,醫生在救護車上就像在搶救室里的環境,實現患者上車即入院,醫生可以立即進行搶救。
卓劍表示,呼叫即搶救是指患者撥打120求助,有120指揮調度員可以通過電話指導現場目擊者進行現場的一些簡單的急救措施,為患者搶救贏取時間。此外,通過5G急救系統信息化平臺,醫院內的急診醫生可共享急診急救調度信息數據,可對救護車上的病人進行遠程會診,指導隨車醫護人員開展救治,實現急診技術向院前急救前移,更好地守護患者生命。
比如,對于心跳驟停的患者,搶救越及時,心臟復跳成功率會大大增加,在現場開展急救的同時,醫院后方做好人員、設備及藥品等相應準備工作,確保患者到達醫院的第一時間得到針對性搶救。
目前,萬寧市通過院前網絡信息系統建設,搭建急診急救大平臺,實現全市醫共體院前急救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統一受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從而確保地區120的均衡健康發展。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遠程會診,總院與分院、院前與院內無縫銜接,萬寧市醫共體總醫院專家通過調度指揮中心信息平臺,遠程指導各醫共體分院或院前搶救,進一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
記者從海南省衛健委獲悉,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將“15 分鐘醫療救治急救圈”納入為民辦實事事項,為18個市縣配備共計131輛救護車,其中,普通監護型 68輛、負壓型45輛、新生兒轉運型18輛,已全部經過驗收并交付。目前,萬寧、三亞、澄邁等市縣在打造“15分鐘醫療救治急救圈”方面初見成效,縮短了院前急救時間,提升了院前急救能力。
海南省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救護車交付后,組織了緊急救援專家赴各市縣進行指導,并對救護車進行信息化改造,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診治無縫銜接,實現患者“上車即入院”,縮短了院前急救時間,全面提升各市縣以及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院前急救力量,保障群眾急救需求。
南海網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