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掛號管三天”,就醫更舒心
長期以來,在大多數醫院,掛號單上會標注:醫院就診掛號僅限當日當次有效。若檢查報告一時拿不到,或病情需要隔天復診,不得不重復掛號。這樣不僅費錢費時,還可能續不上號,影響患者就醫體驗。
日前,江蘇推行醫療新政,全省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開展普通門診“一次掛號管三天”,即患者到醫院掛普通門診號就診,如果因為檢驗或檢查當天不能完成,或不能獲取報告、尚未完成診療,三天內可攜帶報告結果到同一醫院的同一院區、同一科室復診,無需再次掛號。此舉贏得網友紛紛點贊。此前,山西、江西、山東、重慶、四川等地已有多家醫療機構先行先試這一舉措。
民生問題無小事,醫療惠民暖民心。“一次掛號管三天”,舉措雖小,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百姓的就醫痛點,給患者帶來便利實惠:不僅節省了重復掛號的開支、降低了復診掛號的時間成本,還為患者帶來更好的就診體驗和更連續的診療過程。這一惠民項目旨在優化就醫流程,減輕患者看病負擔,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院服務有溫度,就醫體驗更舒心。
好政策也得細打磨。對醫院而言,這項舉措會增加免費復診人數,給醫院就診秩序管理帶來壓力,需要醫院完善業務流程、強化號源秩序管理,通過完善信息化系統相關功能,讓首診號源與續診號源兩者平衡協調。同時,要加強流量監測,提高檢驗檢查效率,盡可能縮短等候時間,防止扎堆就診。
還應該看到,若“一次掛號管三天”全面推廣,很可能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影響其收入,醫生權益如何保障?醫生在不同院區坐診是否適用“免費復診”模式?掛號有效的三天內,同科室的其他醫生能否接替診療?這些問題都需要根據實際仔細斟酌。首先,要優化績效分配模式,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將接診“一次掛號管三天”的患者計入醫生工作量,彌補掛號次數減少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其次,也要完善醫護人員彈性排班、休息等制度。只有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保障醫護人員權益,調動醫生積極性,才能保障改革更好落地。
醫療改革一小步,民生福祉一大步。雖然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但邁出第一步至關重要。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這一惠民舉措逐漸走向完善。期待更多類似的就醫惠民政策落地,把難點痛點逐個擊破,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幸福感。
隨便看看:
- [資訊]女子喂養500斤大魚當寵物 網友:魚之大恐怕一鍋燉不下
- [資訊]土特產融入電商鏈條盤活鄉村經濟
- [資訊]另眼看盛會丨榮杰:中國經濟的韌性、發展潛力與活力很足,基本面
- [資訊]北京市民被騙7萬元,上海崇明警方全額追回
- [資訊]上海啟動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正制定標準、遴選服務商
- [資訊]新希望:2022年食品業務營收破百億 將打造“爆品”預制菜
- [資訊]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指導意見出臺 伊美爾遭聘用“黑醫生”質疑
- [資訊]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 [資訊]17%!河北省進出口總值增速高于全國12.2個百分點
- [資訊]女子與店員起爭執,欲退卡,露出制服威脅稱“我就是管你們的”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