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營商環境堪憂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印度外企撤資的報道屢見不鮮。先是富士康叫停195億美元印度芯片項目,后又被爆出迪士尼正考慮從印度業務中“抽身”,而比亞迪、特斯拉等車企拒絕與印度合作的消息更是引起廣泛關注。以往青睞印度市場的外資,正在重新審視這個所謂的“超大藍海”:風浪很大,隨時都有可能翻船。
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印度市場對外資有不小的吸引力。經濟總量上,2022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39萬億美元;經濟增速上,2022年印度GDP同比上漲6.7%。摩根士丹利預估,203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些無疑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然而,想象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近年來,不少懷揣“淘金夢”踏入印度的跨國公司頻頻鎩羽而歸。市場需求不如預期、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勞動力素質不高、營商環境糟糕等因素成為這些外企投資印度的“絆腳石”。世界銀行在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將印度評為“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由于營商環境不夠穩定,美國福特汽車因巨額虧損在2021年不得不退出了已耕耘10年的印度市場,特斯拉2022年也因稅收問題暫停了在印度的銷售計劃。
對跨國公司而言,印度市場是一個巨大磁場,也是“投資黑洞”。在吸引外資初期,印度政府往往開出一系列優惠條件,待跨國公司穩定“駐扎”后,又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打壓,收割利潤。一般而言,扣押資金、開出罰款是家常便飯。此前小米公司就被印度政府“特殊關照”過,被凍結了48億元資金。小米并非特例,在此之前,已有大量外企“中招”。比如,谷歌、亞馬遜、諾基亞、三星等均遭遇過“天價罰單”。
印度法律錯綜復雜、朝令夕改,令不少跨國公司望而卻步。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追溯稅”。2007年,印度政府由于要對英國沃達豐公司征收29億美元稅款,便將其起訴至印度最高法院,結果并未勝訴。2012年,印度國會又通過一項立法,繞開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許稅務部門繼續向沃達豐“要錢”。此番操作讓外界瞠目結舌,被認為是“稅務恐怖主義”。
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2022―2023財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資在經歷連續10年的增長后首次出現下滑。據印度儲備銀行統計,該財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量大跌16.3%至71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減少27%至416億美元。另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
莫迪政府上臺后,曾高調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然而,制造業占GDP比重卻“不升反降”,從2015年的16.3%下滑到2021年的14.3%,離2025年實現25%的目標越來越遠。如果印度政府不能正視自身問題,遵守商業規則和維護誠信度,真正改善營商環境,恐怕難以實現其發展愿景。 (作者:益 青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