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種子到滿倉好糧
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江西與全國一道,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持續釋放發展活力。
江西人自古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弄潮兒,江右商幫的輝煌激勵著贛鄱兒女自強不息。45年來,江西人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在經濟建設中闖新路、開新局,走出江西、融入全國。
浩蕩春風起,奮進腳步疾。伴隨著改革開放浪潮走出去的江西人,有勇立潮頭的“闖一代”,他們因時乘勢,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打造出一批江西品牌;有意氣風發的“創二代”,他們繼往開來、創新創造,以更加宏闊的視野、更加豐富的內涵,將前輩開創的事業做強做大,推動著產業躍級提升。
45年眾志成城,45年砥礪奮進,45年春風化雨,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用勤勞的雙手書寫著江西和國家發展的壯麗史詩。
“闖”是一種勇氣,“創”是一種銳氣。從今天起,《映像》版陸續推出改革開放45周年系列特別策劃――“從‘闖一代’到‘創二代’”,讓我們撫今追昔,從一張張新老圖片和一個個視頻畫面中,感受江西人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時代精神。
“畝產量約180公斤,這個品種去年獲得了第四屆‘海南好米’金獎!”10月27日,在海南省東方市感城鎮不磨村,江西省萍鄉市雜交水稻制種協會會長張海峰向記者介紹正在收割的“美兩優秋香”水稻種子。
今年46歲的張海鋒,是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排上村人。受制種大戶、伯父張理高的影響,1993年,他來到海南從事雜交水稻制種工作?!叭缃?我們在沿襲父輩們的管理方法和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做大做強了南繁種業,讓專家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水稻制種穩產、高產、優質奠定了基礎?!睆埡7逭f。
為加快雜交水稻科研成果推廣,1975年秋,江西省萍鄉市組織農技人員奔赴海南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術,萍鄉從此開啟了雜交水稻南繁制種之路。排上制種隊克服經費緊張等各種困難,頑強地長期堅守下來。20世紀80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張理高率先承包排上制種隊,創造性地推出“四保一定”制度(保隊員的基本工資、生產生活費用、差旅費、醫療費,定產量,超產部分制種大戶與隊員分成),奠定了制種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到20世紀90年代,南繁隊伍增至6000多人,制種面積也在逐步擴大。
以張理高為代表的第一代制種人,為湘東南繁制種闖出了一條新路。在第一代人的基礎上,以張海峰、戴揚、王仕明等為代表的湘東第二代南繁制種人,將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推向全鏈條發展。
10月27日,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樂二村的濱海農田,5000份海水稻樣本已經一片金黃,這是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合作的國家耐鹽堿水稻展示示范項目?!斑@一片常規稻試驗田有55畝,畝產量預計在420公斤以上。”公司負責人王仕明介紹,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通過多年研發改良,使得海水稻畝產量從最初的100多公斤提升到420多公斤,這意味著水稻有望在鹽堿地上實現規?;r業生產,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提供新的技術支撐。幾十年來,湘東的制種大戶累計改造撂荒、低洼、貧瘠、鹽堿土地近10萬畝。
10月19日,海南陵水廣陵南繁科研育種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揭牌。基地負責人戴揚介紹:“我們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種業公司建立了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20余家南繁單位搬進專家服務基地。一支匯聚300多人的南繁科研育種團隊,圍繞南繁產業開展各類活動,助力南繁工作向好向穩發展?!?/p>
從一粒種子到滿倉好糧。近半個世紀以來,數萬湘東制種人累計生產優質稻種2億多公斤,相當于間接為國家生產了近1000億公斤糧食,由此贏得了“水稻制種看南繁、南繁制種數萍鄉”的美譽。袁隆平院士生前為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親筆題名“中國雜交水稻制種之鄉”。(楊繼紅 周霖 史港澤)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