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文化未必不能出彩
扭腰擺胯,看似要崴又迅速回正的腳踝,不斷變換動作的手。如果這些描述能讓你會心一笑,那么你一定知道“科目三”這個名詞除了“機動車駕駛證考試內容一部分”外的另一個含義:一種當下正火的動作絲滑、頗具魔性的舞蹈。
“科目三”不是個新產物,它存在時間之久以至于已難以追溯其原始出處和名字來源。“發源于廣西地區的一種舞蹈形式”是五花八門的說法中為數不多的統一且準確的信息。不過,“考據難”并不妨礙其最近走紅,尤其是在某餐飲品牌部分門店就餐店員可提供跳“科目三”服務后,其熱度更是持續攀升。
與此同時,爭議也來了。一方面有顧客吐槽“扭來扭去跳舞讓人感覺不適”“跳舞的人不尷尬,坐在一旁吃火鍋的我很尷尬”;另一方面也有網友表示學跳“科目三”能解壓、能鍛煉身體,還有街舞世界冠軍將改編后的“科目三”搬上了舞臺。
這種情況并非“科目三”獨有。可以說,大多數帶著些“土味”的文化現象一旦進入大眾視野,基本都能獲得類似“待遇”。就“科目三”而言,節奏感極強的背景音樂搭配頗具律動性的手腳動作,自然很有感染性乃至“洗腦”性,但要討論難度、技巧或者底蘊,它肯定無法與傳統意義上的舞蹈相媲美。
不過,專業、嚴肅、高雅從來就不是文化的全部。生于民間、長于民間的文藝活動因為在各方面都更貼近普通人,傳播速度和普及率遠勝于自己的“陽春白雪”兄弟。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形式內容不越底線,能讓廣泛的人群感受到趣味和快樂的民間文化,就不該被看輕或歧視。
內容之外,一種文化之所以能流行,往往還因為它承載了人們賦予的諸多屬性。正如小學生一度將《孤勇者》唱成通用“暗號”,對一些年輕人來說,“科目三”也儼然成了一種身份確認的途徑:無論是了解、會跳這種舞還是干脆直接去飯店看一次“科目三”表演,那么恭喜,你與許多素不相識的人已經屬于同一圈層了。也許人們說不清如此圈層有何特性、意義,但這在茫茫互聯網中卻極具吸引力。由此產生的認同感甚至能跨越距離與語言。當外國網友紛紛跳起“科目三”,誰又不是先驚訝接著就是了然地揚起嘴角呢?
前不久的杭州亞運會上,為了向贏得比賽的中國羽毛球運動員石宇奇表示祝賀,現場DJ放起了《我姓石》,不僅完美契合氛圍,也讓這首歌在賽場外火了一把。事實上,這首帶有“喊麥”性質的歌曲同樣“土味”濃度不低,可因為時間、場合合適,它發揮的效果恐怕少有經典音樂能媲美。這不就正正好說明:擺對了位置,任何文化都能出彩。
在“科目三”成為輿論焦點的同時,另一條文化新聞同樣引人關注:越劇《新龍門客棧》演出場場爆滿,市場上一票難求。兩條消息同臺并不算一種巧合,近年來年輕人迷上傳統文化也已不是稀罕事。因此,在文化供給和選擇都更加多元化的當下,也就不用擔心以“科目三”為代表的“土味”文化會帶偏人們的審美方向了。
況且,在這個許多“網紅”現象火得快、涼得更快的時代,誰又會知道一首歌、一支舞能走多遠呢?
當然,以輕松的心態看待“科目三”,并不意味著那些受到打擾的食客的感受不重要。正如網友所說,也許在就餐區域分出“安靜區”和“氛圍區”,喜歡“科目三”和不喜歡“科目三”的人就都滿意了。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