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物制造新動能
生物制造是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為基礎,利用生物組織或生物體進行物質加工,生產相關產品的先進工業模式。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突破,生物制造有望應用于采礦、冶金、電子信息和環保等領域。如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長引擎值得關注。
生物制造潛力巨大。“生物+”技術創新催生了許多新產品,如重組蛋白藥物、生物航空煤油和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制造涉及復雜的生物系統和生物反應過程,技術難度高且研發周期長。這就要求生物制造以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為突破口,培育新動能。例如,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近年來我國已經構建智能設計、酶工程、基因工程等8個核心技術平臺,開發出西格列汀關鍵中間體的專利生產技術,推進了該重磅藥物的國產化進程。
在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耦合驅動下,生物制造可以拓展產學研開放聯合和上下游業態重組。我國在生物制造領域擁有完備的產業鏈條,包括DNA測序、基因合成和編輯等上游技術賦能企業以及創新藥、精細化學品、生物能源等下游應用企業。生物制造業態模式創新能夠讓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根據《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白皮書2024》,2028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預計達到近500億美元。美國和歐盟高度重視生物制造研發和業態創新,啟動了“生命鑄造廠”和“微生物細胞工廠”等計劃,許多跨國公司也在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研發平臺和核心菌種,試圖解決大量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我國需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配置生物制造的創新資源,實現不同功能和空間的優勢互補。
生物制造助力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和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和微觀主體內生創新。一方面,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增強產業、監管、醫保政策的協同性。用產業政策引導和支持生物制造,探索適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組織方式,通過產品串聯各類生物制造創新平臺,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環節。用監管政策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醫保政策調節生物制造產品在醫療市場上的供需。另一方面,用好市場“無形之手”,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物制造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探索設立專項生物制造產業發展基金,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
還應推進生物制造人才機制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一次躍升,內含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的全面提升。在生物制造產業,已經出現不同于傳統的新就業模式,對此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生物制造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和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特別是要優化高校生物制造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提供基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蔡媛青 胡穎廉)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