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用、研”協同發展 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
◎本報記者 崔 爽
6月6日是我國5G發牌五周年紀念日。
2019年6月6日,我國發出第一張5G牌照。5年來,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5G用戶普及率突破60%,5G標準必要專利全球占比42%,5G應用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4個。
“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以來,我國堅持‘適度超前、以建促用’,扎實推進5G‘建、用、研’協同發展,實現了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數實融合應用成效凸顯、安全保障體系持續完善。”6月6日,在以“智聯未來 無限可能”為主題的2024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表示。
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5.6萬億元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大約10年一代,5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商用5年來,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5.6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約14萬億元,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此次論壇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74.8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26個,5G網絡從“縣縣通”向“村村通”持續邁進;超90%的5G基站實現共建共享,5G基站能耗較商用初期下降20%;建成5G行業專網超過3萬個;5G在采礦業、電力、醫療等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復制,工業領域5G應用逐步從外圍環節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深入。
當前,以5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已成為創新最活躍、滲透最廣泛、帶動最顯著的技術領域之一。
趙志國建議,要堅持創新,持續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密切跟蹤全球技術演進和產業發展趨勢,大力推動5G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融合創新,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能力;同時,推進5G輕量化(Redcap)、5G-A等技術演進、產品研發和商用部署,持續開展通信感知一體、無線內生AI、手機直連衛星等新技術測試驗證,加快推進相關產業發展成熟,助力打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支撐
展望下一個5年,5G行業應用進入深水區,5G-A帶來通感一體、星地融合等新能力,將成為工業互聯網、低空經濟、衛星通信等創新應用的底層支撐。
趙志國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產業各方,持續深化網絡覆蓋、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加快拓展融合應用,積極推進信息通信行業現代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支撐。
具體來看,要持續加強頂層設計規劃,推進移動通信、光纖寬帶、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大力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促進信息通信技術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同時,夯實基礎,持續提升網絡支撐能力。深入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根據場景需求有序推進現有5G網絡向5G-A升級演進。深入實施“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推進文化旅游、醫療機構、高等學校等場所網絡深度覆蓋。加強安全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供給,持續加大5G行業專網建設力度。
另外,趙志國強調,要堅持開放共贏,加強技術、標準、應用、安全等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國內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組織3GPP等標準組織活動,為更多國家或地區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此次論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北京市通信管理局聯合舉辦。論壇期間,北京、天津、長春等35個城市和地區聯合舉行“攜手開啟5G-A新時代”啟動儀式,積極推進5G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