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鹽堿地變身“米糧川”“菜籃子”
眼下,河北省滄州市150多萬畝旱堿麥顆粒飽滿,麥浪隨風起伏,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今年,咱種植旱堿麥有了‘攻略’。按照時間節點科學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不僅能少走彎路,今年還有望繼續增產。”滄縣建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戶孫世軍說。
農戶所說的“攻略”,是旱堿麥“六步法”,涵蓋品種選擇、重施基肥、縮行增密、重度鎮壓、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噴多防等高產栽培技術。滄州市農科院旱作節水研究團隊成員肖宇介紹,目前,科研團隊與多個合作社合作,建起試驗田及旱堿麥標準化示范區,引導種植大戶踐行標準化種植技術。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土地鹽堿化嚴重,當地曾流傳著“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堿嘎巴”的俗語。如今,科技改變了這一切。
記者了解到,目前,滄州確定了旱堿麥綠色高產高效技術路徑圖及35項主推技術規程,組建了1108人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推廣隊伍。2023年,全市100.2萬畝旱堿麥獲得豐收、畝產達到245.4公斤,秋播旱堿麥達到154.7萬畝、種植面積擴大了54%,目前豐收在望。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到2019年底全國鹽堿地面積11485萬畝,主要分布于西北、東北、華北和沿海地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京介紹,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提升,鹽堿地因其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咸水資源和多樣化的氣候條件,在設施種養空間利用、高品質農產品生產等方面潛力巨大,已成為保障中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后備力量。
河北省現有鹽堿地580多萬畝,其中鹽堿耕地570多萬畝。近年來,該省利用科技創新,在改土治水、品種選育、技術集成、全鏈條開發等方面積極推進,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試驗田,今年頭茬苜蓿干草在中度鹽堿地的畝均產量為440公斤左右,比之前提高了45%,重度鹽堿地也成功長出苜蓿;在張家口沽源縣,耐鹽堿經濟作物適生改土與配套栽培技術得到突破,萬畝藜麥平均畝產增長16.7%;冀東地區探索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推進以漁降鹽、以漁治堿,項目區鹽堿程度由中度改造為輕度。
越來越豐富的鹽堿地適宜品種正在試驗和開發,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不僅成為“米糧川”,還逐步變身為“菜籃子”“果園子”。
在孟村回族自治縣冀梨農民專業合作社,鹽堿地上300畝的梨園枝葉繁茂,一顆顆小梨果掛滿枝頭。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張玉星說:“我們從70多個梨果品種中篩選出4個耐鹽堿品種,并采用先進的高枝嫁接法及適合鹽堿地的水肥技術等,一系列科學種植措施讓梨樹在鹽堿地扎下了根,預計合作社今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
在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記者看到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的鹽堿地新品,有旱堿麥鮮食面條、旱堿麥啤酒等。為了讓鹽堿地產品賣出好價錢,河北不斷延伸鹽堿地特色產業鏈條,僅滄州市,市級以上旱堿麥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13家,鹽堿地農產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35億元。
在黃驊市后仙莊村面花工坊,剛出鍋的面花麥香濃郁、熱氣騰騰。“現在村里變化可大了,村里4300多畝鹽堿耕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今年有望再次增產。”后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說:“村里還建了面花加工企業,旺季時一天產量可達2000多個,可以賣到8塊錢一斤,直接帶動村民增收。村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記者鞏志宏 齊雷杰)新華社石家莊電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