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再工業化離不開包容合作
歐洲經濟復蘇在2024年呈現出溫和增長的態勢,但復蘇內核并不穩固。多項統計數據顯示,歐盟及歐元區的整體工業制造活躍度正不斷下降,曾令歐洲引以為豪的工業制造板塊正成為拖累經濟復蘇的“最短一塊木板”。有分析指出,歐洲工業生產表現持續低迷并非一日之寒,近年來歐洲的“能源降依賴”政策令其工業部門付出了沉重代價,美國的貨幣政策效應外溢,更使歐洲“再工業化”步履維艱。在一系列挑戰面前,亟需恢復工業產能的歐洲需要拿出更加開放的姿態實現自強。
整體復蘇仍在持續,但工業對歐洲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減少。這個喜憂參半的現實意味著歐洲的“再工業化”進程遭遇了明顯挫折。歐盟統計局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4月,歐元區工業產出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3%。如果將視角進一步擴大至歐盟范疇,各成員國工業產出的分化情況更為嚴重。4月,波蘭和希臘的工業產出分別增長6.7%和7%,而盧森堡和拉脫維亞的工業產出分別下降6.7%和4.9%。歐洲經濟增長對服務業產值的依賴正不斷提升。
2023年7月,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西班牙就將“重振工業、推進再工業化”列為歐盟優先工作事項。但時隔近一年,為何歐洲整體工業制造表現依然不及預期,甚至每況愈下?
首先,歐盟“能源降依賴”政策副作用深遠。一方面,引發了“氣短”。根據歐盟能源轉型計劃(REPowerEU),歐盟計劃最早將在2027年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近兩年來,歐盟天然氣價格保持高位震蕩態勢,美對歐天然氣出售價格已超出美本土氣價平均3倍至4倍,歐洲工業部門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導致了“心慌”。歐盟能源布局調整導致歐洲核心高能耗行業的產能明顯萎縮,一眾鋼鐵、化工企業紛紛減產甚至遷至歐洲之外,對歐洲工業根基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其次,美國“霸權虹吸”不分青紅皂白。在“美國優先”面前,“亦敵亦友”甚至“敵友不分”已成常態。2023年1月生效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出臺了大量高補貼競爭性政策,吸引了諸多飽受“氣短”“心慌”困擾的歐洲企業赴美投資,其中不乏具有歐洲核心工業制造能力的大型企業。這種“趁火打劫”式的“抄底”令歐洲既氣憤又無奈。
再次,歐洲本土發展困境限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除了近年來部分歐洲國家遭遇的經濟發展失速、政治撕裂嚴重等弊病外,歐洲傳統的高福利、高工資、老齡化嚴重等社會特點也在客觀上抑制了工業制造部門“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鑒于歐洲各國對工業創新的激勵措施有限,歐盟機構等行政部門還不時出于各種政治目的,對外商在歐投資開展非理性的“審查”或層層設限,歐洲已不再是跨國制造業青睞的理想投資地。
在當下全球亂象叢生、變局延宕的背景下,歐洲實現“再工業化”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坦。面對內外困境,歐洲部分政治勢力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考量應避免泛政治化甚至非理性化。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各國正是盯住了發展與合作兩大要義,才得以快速實現工業恢復和經濟騰飛。時過境遷,歷史的經驗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盲目的“去風險”只能阻礙合作,“小院高墻”最終封閉的是自己的發展之路。 (作者:陳 博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